一、俄罗斯封禁事件
原因与时间:2018年4月,俄罗斯法院要求Telegram提供用户数据加密密钥以配合反恐调查,遭拒绝后启动封禁^^。
技术对抗:
Telegram利用谷歌、亚马逊等第三方IP地址绕过封锁,导致俄罗斯通信监管部门(Roskomnadzor)大规模屏蔽谷歌、微软等公司的数百万个IP地址^^。
封禁波及其他社交平台(如Facebook、Twitter)的部分IP,引发技术争议^^。
二、法国监管与政策转向
创始人被捕:2024年8月,法国指控Telegram创始人杜罗夫纵容平台传播儿童虐待材料、毒品交易等非法内容,并拒绝配合司法调查,杜罗夫因此被捕^^。
政策妥协:迫于压力,Telegram于2024年9月修改隐私政策,首次同意在涉及诈骗、非法交易等非恐怖主义犯罪案件中,向执法部门提供用户IP及电话号码^^。
三、其他国家监管动态
韩国:2024年要求Telegram配合删除伪造及非法内容,并计划增加网络监管人员^^。
马来西亚:拟推出社交媒体许可证制度,警告科技公司遵守当地法律^^。
四、Telegram被滥用于犯罪活动
案例证据:
在中国,Telegram被用于买卖公民个人信息(40万余条)、推广网站及发送违法信息^^。
香港示威者通过加密群组(如“哨兵组”)策划暴力活动,实现“去中心化”组织^^。
平台风险:加密特性使其成为暗网交易、诈骗、数据贩卖的渠道,例如假投资软件“apex”通过Telegram等技术工具实施诈骗,致单笔损失超2000万元^^。
五、用户账号封禁与申诉
封禁原因:包括异常登录(多账号切换)、发送垃圾信息、IP频繁变动或涉及非法内容^^。
申诉渠道:
1. 官方邮件:发送至``等支持邮箱;
2. 支持中心:填写在线申诉表格;
3. 社交媒体:通过Twitter联系官方客服^^。
综上,Telegram的封禁主要源于对非法内容监管的诉求与其隐私政策的冲突,而技术对抗和妥协并存;用户需避免违规操作以降低封号风险^^。